
一、医疗核心区域保洁标准
医疗核心区直接关联患者诊疗安全,需执行 “高频消毒 + 无菌化清洁”,严格区分清洁区、半污染区、污染区,避免交叉感染。
(一)门诊诊疗区
(二)住院病区
二、公共区域保洁标准
医院公共区域人流量大,需兼顾 “卫生安全” 与 “环境整洁”,重点控制细菌传播风险。
(一)公共卫生间(非诊疗区)
(二)停车场 / 地下通道
(三)食堂 / 营养配餐区
三、特殊科室保洁标准
针对感染性疾病科、手术室、ICU 等特殊科室,需执行 “分区隔离 + 专业消毒” 标准,严格遵循医院感染控制规范。
(一)感染性疾病科(污染区)
(二)手术室(无菌区)
(三)ICU(重症监护室)
四、垃圾与医疗废弃物处理标准
医院垃圾含医疗废物、感染性废物,需严格分类、密封清运,避免环境污染与交叉感染。
(一)分类收集
- 医疗废物:包括感染性废物(如用过的棉签、纱布)、病理性废物(如组织标本)、损伤性废物(如针头、刀片)、药物性废物(如过期药品)、化学性废物(如消毒剂),需使用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 / 锐器盒,袋口密封,标注产生科室、日期、类别。
- 生活垃圾:非诊疗区产生的普通垃圾(如患者家属丢弃的纸巾、食品包装),使用黑色垃圾袋,与医疗废物严格分开存放,禁止混放。
- 特殊废物:新冠病毒感染者产生的垃圾(含生活垃圾、医疗废物),需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,外层喷洒含氯消毒液(2000mg/L),单独标注 “新冠感染性废物”。
(二)清运规范
- 清运频率:感染性废物、损伤性废物每日清运 2 次(早 10 点、晚 6 点);病理性废物、药物性废物、化学性废物每日清运 1 次,专人专车运输。
- 清运流程:保洁人员佩戴防护服、护目镜、手套,使用密封式医疗废物转运车,从专用通道运输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点;转运车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(1000mg/L)全面消毒;暂存点每日消毒 2 次,医疗废物存放不超过 48 小时,由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回收并出具转运记录。
- 清运频率:公共区域每日清运 3 次(早 9 点、午 1 点、晚 7 点);住院病区每日清运 2 次(午 12 点、晚 8 点)。
- 清运规范:使用加盖垃圾车,避免垃圾遗撒、异味扩散;清运后清洗垃圾桶内外,喷洒除臭剂,垃圾桶摆放整齐,周边地面无污水、残留垃圾。
(三)消毒要求
- 医疗废物暂存点、垃圾站每日用含氯消毒液(1000mg/L)喷洒消毒 2 次,地面用消毒液拖拭,墙面消毒高度不低于 1.5 米。
- 新冠等传染病流行期间,医疗废物清运频率提高 1 倍,转运车、暂存点每清运 1 次消毒 1 次;生活垃圾清运后,垃圾桶、投放点用含氯消毒液(500mg/L)消毒 1 次。
五、保洁作业规范
(一)人员要求
- 持证上岗:需持有健康证(每年体检 1 次)、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合格证,特殊科室(如感染科、手术室)保洁人员需额外通过专项培训考核。
- 防护规范:进入诊疗区、感染区需佩戴工作帽、口罩、手套;进入感染性疾病科、ICU 需穿防护服、护目镜;清洁医疗废物时需戴双层手套、防护鞋套,禁止裸手接触医疗废物。
- 行为规范:遵守医院保密规定,不随意翻阅病历、患者信息;不进入手术间、治疗室等无菌区域(除非有专人陪同);清洁时动作轻柔,避免产生扬尘,不影响患者休息与诊疗工作。
(二)工具与药剂要求
- 工具分类:按区域划分清洁工具,感染区工具(拖把、抹布、水桶)与非感染区工具严格分开,标识清晰(如感染区工具贴红色标签,普通区贴蓝色标签);医疗废物专用工具(如收集袋、锐器盒)单独存放,不与普通工具混用。
- 工具消毒:清洁工具每日清洗消毒 1 次,感染区工具用含氯消毒液(1000mg/L)浸泡 30 分钟后晾干;拖把、抹布使用后及时清洗,避免异味滋生;清洁设备(如洗地机、吸尘器)每周消毒 1 次,滤网定期更换。
- 药剂规范:使用医院指定的医用消毒剂(如含氯消毒液、75% 酒精),浓度按要求配置(如普通消毒用 500mg/L 含氯消毒液,感染区用 1000-2000mg/L);消毒剂单独存放于阴凉通风处,张贴警示标识,禁止与其他化学品混放;清洁时避免消毒剂接触患者皮肤、黏膜,必要时提前告知。
(三)安全要求
- 操作安全:清洁地面时避免积水,放置 “地面湿滑” 警示牌;使用梯子清洁高处时需有人扶持,禁止攀爬窗台、护栏;搬运医疗废物时轻拿轻放,避免袋子破损导致废物泄漏。
- 应急处理:若发生医疗废物泄漏(如针头掉落、废液洒漏),立即停止作业,用含氯消毒液(2000mg/L)覆盖消毒 30 分钟,再用专用工具清理,禁止直接用手接触;若清洁剂溅入眼睛,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。
- 感染防控:保洁人员若出现发热、咳嗽等症状,立即停止工作并上报医院;接触感染性废物后,及时用洗手液 + 流动水洗手,再用 75% 酒精消毒,避免交叉感染。
六、标准执行与监督
- 日常巡查: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保洁主管每日 3 次(早 8 点、午 12 点、晚 6 点)巡查各区域,重点检查医疗废物分类、消毒记录、工具使用规范,发现问题立即整改,记录《保洁质量检查表》。
- 定期检测:每月对诊疗区、感染区物表(如床栏、门把手、电梯按钮)进行细菌采样检测,合格率需达到 100%;每季度对空气、水质进行检测,确保符合医疗卫生标准。
- 反馈机制:设立患者、医护人员反馈通道(如意见箱、线上问卷),接到清洁相关投诉后,1 小时内响应,2 小时内现场处理,24 小时内回访确认满意度。
- 培训考核:每月组织 1 次保洁人员培训(医院感染控制、消毒技巧、应急处理),每季度 1 次实操考核,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上岗,重新培训达标后方可复工;每年开展 “感染防控标兵” 评选,激励团队提升服务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