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公共区域是居民日常活动最频繁的区域,清洁频率和质量要求最高,具体分为以下场景:
区域 | 清洁频率 | 清洁标准 |
主干道 / 步道 | 每日 2 次(早 7 点前、晚 6 点前);雨雪天后 1 小时内清理 | 地面无明显垃圾、落叶、积水、积冰;无口香糖残渣、油污;路面标识清晰无遮挡 |
绿化带 / 草坪 | 每日 1 次巡查 + 清理;每周 1 次杂草修剪(春夏季) | 无生活垃圾、枯枝败叶;无大型杂物(如废弃家具、包装袋);杂草高度不超过 10cm |
休闲广场 / 健身区 | 每日 2 次清洁(使用前后);每周 1 次消毒 | 座椅、健身器材表面无灰尘、污渍、锈迹;地面无果皮、纸屑;消毒后张贴 “已消毒” 标识 |
停车场 / 车库 | 每日 1 次地面清扫;每周 1 次地面冲洗(无车辆时) | 地面无灰尘、轮胎印、油污;车位线清晰;消防通道无杂物堆积;照明灯具无灰尘遮挡 |
垃圾桶点位 | 每 2 小时巡查 1 次;满 3/4 时及时清运 | 桶身无破损、无溢漏;桶内外无粘连垃圾、异味;地面无散落垃圾、污水;周边无蚊蝇聚集 |
区域 | 清洁频率 | 清洁标准 |
单元大堂 | 每日 3 次(早 8 点、午 12 点、晚 6 点);每周 1 次深度清洁(墙面、玻璃) | 地面(瓷砖 / 石材)光亮无划痕、无污渍;沙发、前台无灰尘;玻璃门无指纹、水渍;绿植无枯叶 |
楼道(含楼梯) | 每日 1 次清扫;每 3 天 1 次拖拭(高层 + 电梯厅) | 台阶无垃圾、灰尘;扶手无黏腻感(每日消毒 1 次);墙面无涂鸦、蜘蛛网;消防栓、电表箱表面无积灰 |
电梯轿厢 | 每 2 小时 1 次擦拭(按钮、内壁);每日 2 次消毒 | 内壁、地面无污渍、划痕;按钮无指纹、黏连物;无异味;通风口无灰尘;张贴 “消毒记录” |
地下楼道 / 管道井 | 每周 2 次巡查 + 清扫 | 无垃圾堆积;管道表面无锈蚀、无渗水痕迹;防火门关闭正常,无杂物堵塞 |
垃圾处理需兼顾 “及时清运” 与 “分类规范”,避免异味扩散和环境污染:
- 垃圾收集:
- 居民生活垃圾实行 “定时定点投放”(如早 7-9 点、晚 6-8 点),投放点配备分类垃圾桶(可回收物、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),桶身标注清晰标识。
- 禁止在非投放点堆放垃圾,发现散落垃圾需 30 分钟内清理。
- 垃圾清运:
- 厨余垃圾每日清运 2 次(避免变质异味);其他垃圾每日清运 1 次;可回收物每周清运 2 次(或满桶即清);有害垃圾每月清运 1 次(单独存放,联系专业机构处理)。
- 清运后需清洗垃圾桶内外,喷洒除臭剂(夏季可增加频率),垃圾桶摆放整齐,周边地面无残留污水、垃圾。
- 特殊要求:
- 疫情、节假日等特殊时期,垃圾清运频率提高 1 倍,垃圾桶、投放点每日消毒 2 次(使用 84 消毒液或 75% 酒精)。
- 禁止清运过程中遗撒垃圾,运输车辆需密封,避免异味扩散。
针对易被忽视或有特殊需求的区域,需制定专项清洁:
- 公共卫生间(如园区内、写字楼配套):
- 清洁频率:每日 3 次全面清洁(早 8 点、午 12 点、晚 4 点),每小时 1 次巡查(补充洗手液、卫生纸)。
- 标准:地面无积水、污渍;便池无尿碱、异味,每清洁 1 次消毒 1 次;镜面无水雾、指纹;洗手台无积水、杂物;通风良好,无异味;垃圾桶满 1/2 即清。
- 水景设施(如喷泉、人工湖):
- 清洁频率:每日 1 次水面漂浮物清理;每周 1 次水质检测(PH 值、浊度);每月 1 次底部淤泥清理(无活水时)。
- 标准:水面无垃圾、绿藻;水质清澈,无异味;喷泉设备运行正常,无杂物堵塞;周边护栏无锈迹、灰尘。
- 电梯机房、水泵房等设备间:
- 清洁频率:每周 1 次清扫,每月 1 次深度除尘。
- 标准:地面无灰尘、杂物;设备表面无积灰(避免影响散热);无易燃、易爆物品堆放;标识清晰,通道畅通。
- 外墙与玻璃幕墙(高层住宅):
- 清洁频率:普通住宅每 2 年 1 次;高端住宅每年 1 次(或根据污染程度调整)。
- 标准:外墙无明显污渍、涂鸦、蜘蛛网;玻璃幕墙无划痕、水渍;清洁时使用专业高空作业设备,确保安全,避免损坏墙体防水。
保洁人员的操作规范是实现标准的核心,需明确以下要求:
- 人员要求:
- 持证上岗(如健康证、高空作业证 <外墙清洁时>),统一着装,佩戴工牌。
- 掌握基本清洁技巧(如不同地面材质的清洁工具选择:石材地面用中性清洁剂,瓷砖地面可用酸性清洁剂),熟悉消毒流程。
- 工具与药剂要求:
- 清洁工具分类使用(如卫生间拖把与楼道拖把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),每日清洗消毒;清洁剂需符合环保标准,禁止使用强酸、强碱(避免损坏设施)。
- 作业时放置 “正在清洁” 警示牌(如地面湿滑时),避免居民滑倒。
- 安全要求:
- 高空作业(如外墙、高层窗户)需系安全带,检查设备安全性;使用梯子时需有人扶持,禁止攀爬护栏。
- 避免在居民出行高峰(如早 7-9 点、晚 5-7 点)进行噪音较大的清洁作业(如地面冲洗、除草机作业)。
为确保保洁标准落地,通常需配套监督机制:
- 日常巡查:物业保洁主管每日巡查公共区域,记录清洁情况(如 “楼道扶手有灰尘”“垃圾桶未及时清运”),发现问题 1 小时内整改。
- 定期检查:物业每月组织 1 次全面检查,邀请业主代表参与,对清洁质量打分(如满分 100 分,低于 80 分需整改)。
- 业主反馈:设立投诉渠道(如物业电话、业主群),接到清洁相关投诉后,24 小时内响应并解决,后续回访确认满意度。
以上标准可根据住宅区的实际情况(如户数、面积、配套设施)调整,核心目标是为居民提供 “干净、整洁、安全、舒适” 的生活环境,同时符合当地住建部门、环保部门的相关规定(如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》《物业管理条例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