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、核心功能区保洁标准
商业综合体核心区域直接影响顾客体验与品牌形象,需执行 “高频清洁 + 即时响应” 标准,具体细分如下:
(一)公共动线区域
(二)业态专属区域
二、特殊场景保洁标准
针对易产生卫生隐患或有特殊形象需求的区域,需执行专项清洁标准:
(一)公共卫生间
(二)停车场(地上 / 地下)
(三)设备间与后勤区域
(四)户外广场与绿化区
三、垃圾处理标准
商业综合体垃圾量大、品类杂,需兼顾 “即时清运 + 分类规范 + 异味控制”:
(一)垃圾收集
- 分类设置:公共区域按 “可回收物、厨余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” 设置分类垃圾桶,餐饮区额外增设 “餐厨废弃物专用桶”,桶身标注清晰标识及投放指引,垃圾桶配备盖子(餐饮区需密封)。
- 收集频率:零售区垃圾每 2 小时巡视 1 次,满 2/3 即清;餐饮区厨余垃圾每 1 小时巡视 1 次,满 1/2 即清;办公区垃圾每日清运 2 次(午 12 点、晚 6 点);有害垃圾单独存放于指定区域,每周由专业机构回收。
- 即时清理:公共区域散落垃圾(如地面纸屑、食物残渣)需 10 分钟内清理;顾客丢弃的大型垃圾(如包装纸箱)需 30 分钟内搬运至后勤垃圾站。
(二)垃圾清运
- 清运频次:厨余垃圾(含餐饮区餐厨废弃物)每日清运 3 次(早 10 点、下午 3 点、晚 9 点),避免变质异味;其他垃圾每日清运 2 次(午 1 点、晚 10 点,闭店后完成全面清运);可回收物每日清运 1 次,分类存放于回收点;医疗垃圾(如影院急救箱垃圾)单独密封,每日联系专业机构清运。
- 清运规范:清运时使用密封式垃圾车,避免垃圾遗撒、异味扩散;垃圾车需避开顾客高峰时段(如午 12 点 - 2 点、晚 6 点 - 8 点),优先从后勤通道进出;清运后立即清洗垃圾桶内外,喷洒除臭剂(夏季每 2 小时 1 次),垃圾桶摆放整齐,周边地面无污水、残留垃圾。
(三)特殊要求
- 节假日、促销活动期间,垃圾收集与清运频率提高 1 倍,垃圾桶周边增加临时保洁人员,即时处理散落垃圾。
- 疫情等特殊时期,垃圾桶、垃圾站每日消毒 3 次(使用 84 消毒液或 75% 酒精),清运人员需佩戴防护服、护目镜,垃圾车每次清运后全面消毒。
四、保洁作业规范
(一)人员要求
- 持证上岗(健康证、特殊作业证如高空作业证),统一着装(整洁、无污渍),佩戴工牌,仪容规范(无过长指甲、无浓妆)。
- 熟悉综合体业态分布,掌握不同区域清洁技巧(如餐饮区油污用去油剂、石材地面用中性清洁剂),了解应急处理流程(如顾客滑倒、清洁剂误食)。
- 遵守服务礼仪,遇顾客主动避让,不随意与顾客交谈,不触碰顾客物品;禁止在营业期间玩手机、闲聊,禁止进入店铺内部(除非店铺请求协助)。
(二)工具与药剂要求
- 清洁工具分类使用,标识清晰:餐饮区工具(拖把、抹布)与办公区、卫生间工具严格分开;玻璃清洁工具、地面清洁工具单独存放,每日清洗消毒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清洁剂需符合国家环保标准,优先选用低刺激、无异味产品;餐饮区需使用食品级清洁剂,禁止使用强酸、强碱(避免损坏地面或产生安全隐患);清洁剂需单独存放于后勤区域,张贴警示标识。
- 作业时必须放置 “正在清洁”“地面湿滑” 警示牌,尤其是在扶梯口、卫生间门口、走廊等人员密集区域;使用大型清洁设备(如洗地机、吸尘器)时,需避开顾客高峰,降低噪音干扰。
(三)安全要求
- 高空作业(如外墙清洁、中庭吊灯擦拭)需提前报备综合体物业,检查设备安全性(安全带、吊绳),配备监护人员,禁止在大风、暴雨、雷电等恶劣天气作业。
- 清洁卫生间、餐饮区时,需注意地面防滑,避免积水;使用电器设备(如吹风机、洗地机)前检查线路,避免漏电;禁止在消防通道、应急出口堆放清洁工具或垃圾。
- 遇突发情况(如设备故障、顾客受伤),立即停止作业,保护现场并联系保洁主管及综合体安保部门,协助做好应急处理。
五、标准执行与监督
- 日常巡查:保洁主管每日 4 次(早 9 点、午 12 点、下午 3 点、晚 7 点)巡查各区域,使用 “清洁检查表” 记录质量(如 “卫生间洗手液缺失”“扶梯梯级有杂物”),发现问题 30 分钟内整改,重大问题立即上报。
- 定期检查:综合体物业每月 1 次全面检查,邀请商户代表、顾客代表参与评分(满分 100 分,90 分以上为优秀,80 分以下需限期整改),检查结果与保洁团队绩效挂钩。
- 反馈机制:设立 24 小时投诉热线、线上反馈通道(如公众号、小程序),接到商户或顾客清洁相关投诉后,1 小时内响应,2 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,24 小时内回访确认满意度。
- 培训考核:每周组织 1 次保洁人员培训(服务礼仪、清洁技巧、安全规范),每月 1 次实操考核,考核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,连续 2 次不合格者调离岗位;每季度开展 “清洁标兵” 评选,激励团队提升服务质量。